发布于:2023-02-06 17:14:56 来源:国家统计局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,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,服务质量持续提升,战略支撑能力不断增强。2013—2021年,我国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6.9%,基础性、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一、突出创新引领,交通通信网络日益完善
(一)投资建设持续加强,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
党的十八大以来,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。2013—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业累计投资超过27万亿元,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,“十纵十横”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。2021年末,我国铁路营业里程、公路里程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、民航定期航班航线里程、输油(气)管道里程分别达到15.1万公里、528万公里、12.8万公里、690万公里和13.1万公里,比2012年分别增长54.4%、24.6%、2.1%、110.3%和43.2%。邮路总长度达到1193万公里,是2012年的2.0倍。以高速铁路、高速公路、民用航空等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成型。2021年,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.0万公里,是2012年的4.3倍,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%;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.9万公里,是2012年的1.8倍,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%;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48个,比2012年增加68个,覆盖92%左右的地级市。
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。跨海桥隧、深水航道、高速铁路、自动化码头等成套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,港珠澳大桥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、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、京张高速铁路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,“复兴号”动车组、C919大型客机等国产交通装备成为我国交通装备技术能力的新名片,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。2021年,全国营业性货运量530亿吨,客运量83亿人次,平均每天运输1.5亿吨货物和2274万人次;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272万标箱,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的港口我国占7席;快递业务量达到1083亿件,2013—2021年年均增长38.7%,2014年起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;铁路和民航旅客周转量占营业性旅客周转量的81.5%,比2012年上升37.0个百分点。运输服务的通达性和保障性明显增强。
(二)通信技术实现历史性跨越,通信网络建设成效显着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加快构建高速、移动、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,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、5G网络。2021年末,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5481万公里,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10.2亿个,分别是2012年的3.7倍和3.2倍。2021年末我国光纤接入(FTTH/0)端口占互联网接入端口的比重由2012年末的22.7%提升至94.3%,4G基站占比由2014年的24.2%提升到59.2%,实现城镇地区深度覆盖。与此同时,信息通信技术在5G、高端光电子、集成电路芯片等领域不断突破,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升。2019年5G商用启动后,5G网络建设快速推进。2021年末,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.5万个,5G基站比重达14.3%,数量占全球60%以上,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.55亿户,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到5.2亿户,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、超过98%的县城城区和80%的乡镇镇区。
二、强化协调建设,交通通信布局更趋均衡
(一)服务区域协调发展,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均衡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统筹推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,不断强优势、补短板,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重要支撑。围绕长江经济带、京津冀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大战略,充分发挥重点城市群“枢纽+通道”的综合效应,促进经济要素高效流转。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持续完善;一体化交通网络连接起京津冀城市群,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、相邻城市间1.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;广深港高铁、港珠澳大桥、虎门二桥等工程建成通车,粤港澳大湾区对内主城市1小时通达,对外连接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区的放射型通道格局初步形成。中西部地区高速铁路、公路和新建机场设施发展不断提速,宝兰高铁、川藏铁路成雅段、京新高速、汕昆高速等交通项目相继投入运营,进一步补足西部地区交通短板,提高中部地区贯通南北、连接东西的通道能力。2013—2021年,中西部地区[1]新增高速公路里程5.3万公里,占全国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的73.0%;新增高铁里程1.9万公里,占全国新增高铁里程的60.5%;新建、迁建运输机场57个,占全部新建、迁建机场的72.2%。
(二)助力脱贫攻坚,城乡服务网络建设持续加强
党的十八大以来,“四好农村路”“快递进村”、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等工作向纵深推进,进一步缩小了城乡间交通邮电基础设施差距,为全面脱贫攻坚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2021年末,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46.6万公里,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.58亿户,分别是2012年末的1.2倍和2.9倍,年均分别增长2.3%和16.2%;到2021年末,邮政营业场所乡镇覆盖率保持100%,“快递进村”比例超过80%,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100%通客车、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%通硬化路,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9%,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7.6%,比2012年提高33.4个百分点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通达度明显提升,信息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,城乡间、乡村间连接更加紧密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5G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。2021年末,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,运营里程达8736公里;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约100%;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、超过98%的县城城区和80%的乡镇镇区。
三、深化绿色转型,交通通信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
(一)大力发展多式联运,运输结构有序调整
党的十八大以来,交通运输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,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深入实施,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快速提升。2015年来,先后组织实施7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,探索推行滚装运输、驼背运输、甩挂运输、多式联运“一单制”等先进运输运作模式。大宗货物及集装箱运输“公转铁、公转水”有序推进,运输结构不断调整优化。2021年末,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合计占铁路、公路、水路和民航等四种主要运输方式货运量的24.9%,较2012年末提升了3.9个百分点;2021年完成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754万标箱,2018—2021年年均增长18%以上。
(二)持续推广新能源应用,节能降碳效果显现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,绿色交通的理念加速融入行业发展。电力、液化天然气(LNG)等清洁能源运输设备在城市公交、城市配送、铁路运输、水上运输等行业加快应用。2020年末,城市公交、巡游出租车和城市物流配送新能源汽车数量分别达到46.6万辆、13.2万辆和43万辆;LNG动力船舶290余艘,LNG动力集装箱卡车2000余辆;全国港口岸电设施覆盖泊位约7500个,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超过1万个。2021年,全国铁路电力机车1.4万台,电气化率达到64.0%,比2012年提高15.1个百分点。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,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明显提升。2020年末,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终端能源消费量38033万吨标准煤,其中,电力和天然气消费总量占比17.3%,比2012年提高7.6个百分点。
(三)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,循环发展初现成效
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《快递业绿色包装指南(试行)》《邮件快件绿色包装规范》《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》等文件的相继出台,快递包装的绿色化、减量化、可循环取得积极进展。快递企业积极探索绿色化转型,推广应用电子运单、循环周转箱、45毫米以下瘦身胶带、可降解塑料包装袋等,研发无墨印刷纸箱等绿色包装,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显着提升。2021年,快递电子运单、循环中转袋基本实现全覆盖,可循环快递箱(盒)投放量达630万个,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80.5%,新增3.6万个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的网点。
四、坚持开放合作,交通通信战略支撑作用稳步发挥
(一)加强基础设施合作建设,助力“一带一路”互联互通
2013年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以来,我国持续推进“一带一路”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支持沿线国家交通骨干通道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,共同推动陆、海、天、网四位一体布局。2013年以来,众多中国参与建设的“一带一路”标志性项目投入运营。铁路方面,中国企业参与建成蒙内铁路、亚吉铁路、中老铁路、巴基斯坦拉哈尔“橙线”轨道交通项目等铁路;公路方面,合作建成白沙瓦—卡拉奇高速公路、喀喇昆仑公路二期、昆曼公路、中俄黑河公路大桥、同江铁路大桥等公路、桥梁项目;港口方面,参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、斯里兰卡科伦坡港、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海外港口的建设和运营;信息化方面,推动建设数字交通走廊、跨境光缆信息通道、中国—东盟信息港等。交通通信等核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,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。
(二)不断拓展国际物流通道,保障流通环节安全稳定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积极参与交通运输全球治理,规划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、“一带一路”运输通道等国际物流新通道,极大提升了国际物流效率。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为合作平台,与19个国家签署22项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;与6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70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,海运服务覆盖沿线所有沿海国家;与100个国家签订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,与东盟、欧盟签订区域性航空运输协定;建立中欧班列国际铁路合作机制,与22个国家签署邮政合作文件,实现中欧班列出口运邮常态化运作。截至2021年末,中欧班列开行总量4.9万列,78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。自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到2021年末,累计发送集装箱货物110万标箱,2021年发送量是2017年的187倍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中欧班列等物流通道的稳定运营,全力保障了国内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稳定畅通。
五、着力共享发展,交通通信服务质效全面升级
(一)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,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
党的十八大以来,搭载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快车,网络货运、网约车、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。2021年末,我国有1968家网络货运平台企业,整合社会零散货车运力360万辆、驾驶员390万人,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,探索创新城乡配送、多式联运、线路整合、甩挂运输、冷链物流等领域运营模式;有25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经营许可,覆盖中国300多个城市,日均订单量2300万单左右。2020年末,360余个城市投放了共享单车,车辆投入总量达到1945万辆,日均订单量超过4570万单;50余家汽车分时租赁企业开展经营,180多个城市开通运营,共享汽车投入车辆超过20万辆,“互联网+交通”大幅提升交通运输领域供给数量和质量。与此同时,刷脸进站、“无纸化”登机、无接触配送、无人机投递等新技术加速应用,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。2021年,全国所有机场均实现国内航班无纸化便捷出行,高铁和城际铁路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,无人机“快递进村”业务试行,无人车投入快递运营,有效缓解末端投递压力。
(二)“放管服”改革持续深化,服务更加优惠亲民
党的十八大以来,交通运输、邮电通信领域改革深入推进,电子不停车收费(ETC)系统加速普及,网络提速降费等政策惠及千家万户。2021年末,全国高速公路收费站基本实现ETC系统全覆盖,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省界高速公路收费站全部取消,货车收费由计重收费改为国际通行的按车轴数收费,不停车快捷收费、快捷通行初现成效。与此同时,北京大兴国际机场、成都天府国际机场、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示范工程建成投用,实现了高铁、城市客运、轨道交通、民航、出租车等出行方式的无缝对接,居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。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,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已占铁路旅客发送总量的70%左右,运行效率大幅提升。随着4G、5G网络的加速普及,网络提速降费日受关注,连续6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取消了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、流量“漫游”费等,固定宽带单位带宽和移动网络单位流量平均资费降幅超过95%,企业宽带和专线单位带宽平均资费降幅超过了70%,各项降费举措年均惠及用户逾10亿人次,累计让利超过7000亿元。2021年,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62.55Mbit/s,比2013年增长16.7倍;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59.34Mbit/s,比2016年增长4.0倍;网络速率大幅提高,为群众生活品质提升、企业降本增效发挥了支撑作用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业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综合能力、服务品质、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均大幅提升,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,在保供稳链、促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展望未来,随着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,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业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。
注:
[1]中西部地区包括山西、河南、安徽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内蒙古、广西、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和新疆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